你的位置:尊龙app认可ag发财网 > 新闻动态 >
图片
2025大吉
NEW YEAR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正的功夫修炼,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在的领悟。只有将“求”与“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在勤奋努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图片
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图片
图片
气派功 道一生内气·内力三丹田
图片
图片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五指梅气功是一种专门为调养与增强人体后天之气而设计的锻炼方法。所谓后天之气,是指人出生之后,通过口鼻吸入的自然清气与通过饮食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气相结合,所生成并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此功法的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的身体姿势、呼吸节奏与意念导引,三者相互配合,从而实现对体内能量流动的调节与强化,旨在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修炼前的基本准则与心法要诀
进行五指梅气功的修炼,首要在于选择一个适宜的环境。理想的场地应是花草繁茂、树木丛生、空气清新的所在,如公园、山林或安静的庭院。这样的环境能够让修炼者更好地吸纳天地间的清气,辅助功法的进行。修炼的时间以早晨和傍晚为佳,每日可进行两次。此时段阳气与阴气交替,环境相对宁静,有助于心神集中。
在整个修炼过程中,保持心情的愉悦与平和至关重要。任何突如其来的惊吓或内心剧烈的情绪波动,都可能导致气机紊乱,影响修炼效果,甚至引发身体不适 。因此,修炼前需放下心中杂务,营造一个安宁稳定的内在环境。
此外,修炼者需要遵循“三要三忌”的准则。所谓“三要”,即一要勤于练习,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二要刻苦钻研,用心体会每个动作的内涵与气感的变化;三要持之以恒,将修炼融入日常生活,方能见到长远的效果。而“三忌”则是一忌酗酒,酒精会扰乱心神、耗散元气;二忌大怒,暴怒伤肝,会导致气机上逆,严重破坏体内平衡;三忌好色,过度耗泄会损伤肾精,使修炼的根基动摇。这些准则的本质,是要求修炼者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保养精、气、神,为功法的深入创造良好的身体与心理条件。
【具体修炼法门】
1.预备式:敛气凝神,与天地相应
此式是所有后续动作的起点,其核心在于调整身心,进入一种“虚静”的状态。
修炼者双脚并拢站立,脚跟贴紧,前脚掌自然分开约十公分,形成一个稳固的基底。头部正直,颈部放松伸直,下颌微向内收,这个姿势有助于拉伸颈后,使头顶的百会穴有向上悬领之感。舌尖轻轻抵住上齿龈,这是为了接通身体前后的两条主要能量通道,即任脉与督脉,为后续的气息循环做好准备。身体姿态要求含胸拔背,即胸部微微内含,使背部自然伸展、饱满,这样可以使身体中轴线上的气机更易流通。两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完成姿势调整后,便进入心神调整的阶段。修炼者需要收敛心神,将注意力从外界收回到自身。心中安静地默想:“头顶天,脚踏地,天地之间,唯我独存”。这句口诀并非虚言,而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与意念引导。它的作用是帮助修炼者建立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感知自身是宇宙能量场的一部分,从而迅速排除纷繁的杂念,进入一种专注而宁静的修炼状态。在此状态下静立数分钟,感受呼吸的自然平稳,为接下来的正式修炼做好准备。初学者在此阶段常犯的错误是身体僵硬、耸肩,或心念无法集中,纠正的关键在于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放松和呼吸的平缓上,不必刻意追求完全无念 。
2.猴坐堂:贯通任督,启动周天循环
此式是五指梅气功中启动内气循环的关键一步,其姿势与呼吸意念的配合极为紧密。
在预备式的基础上,两脚向两侧分开,间距约为自己脚长的三脚半。这是一个较为宽大的马步桩架,能够提供极强的稳定性。双脚保持平行,五趾用力抓地,脚心微微内扣,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足底的能量点,使人与大地产生更强的连接感。
接着,两手做出特定手型:拇指按在食指的第一节关节上,其余三指自然伸直。这个手型有助于集中意念和能量。然后,两手掌心向下,缓缓向上举起,越过头顶。与此同时,身体下蹲,大腿与小腿的角度约为135度,形成一个稳固的猴坐姿态。头部微微仰起,目光透过双臂之间的空隙望向远方,而两手的食指尖则大致对准双眼的位置,这是一种意念的引导与定位。
定式之后,关键在于呼吸与意念的配合,这也就是启动“小周天”循环的过程。小周天是指内气沿着身体前侧的任脉下降,再沿着后背的督脉上升的循环路径 。
呼吸采用鼻呼鼻吸的方式。首先,用鼻子缓缓呼气,在呼气的同时,意念要集中。想象有一股温和的内气,从位于下唇下方的承浆穴开始,沿着身体前方的正中线(即任脉的路径)缓缓向下流淌,穿过胸口、腹部,最终沉入小腹的丹田区域 。这股气息的流动感不宜过急、过强,应如涓涓细流,自然下行。
呼气尽了之后,略作停顿,感受丹田的沉实感。随后,转为吸气。用鼻子吸气时,要同时配合一个细微的动作:收缩肛门周围的肌肉。这个动作被称为“提肛”,其作用在于封闭下方的能量出口,并激发位于身体最低点会阴穴的能量。在吸气和提肛的同时,意念再次引导,想象另一股内气从会阴穴开始,沿着脊柱(即督脉的路径)缓缓向上攀升,穿过尾骨、腰部、背部、颈部,最终抵达头顶的百会穴 。
吸气至顶点后,同样略作停顿,感受头顶的充盈感。然后再次呼气,重复之前的过程,让气从前方下降。这样一呼一吸,完成一个完整的内气循环,称为一息。初次练习时,可从十至十五息开始,随着身体的适应和功力的增长,再逐渐增加次数。练习此式时,最常见的错误是下蹲时膝盖超过脚尖,对膝关节造成压力,或是身体因紧张而变得僵硬 。纠正方法是时刻提醒自己全身放松,特别是肩、肘、胯等大关节,下蹲时臀部应向后坐。呼吸的错误则在于憋气或呼吸短促,应保持呼吸的深长、细匀,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此式若能持之以恒地修炼,可以逐步打通任脉与督脉之间的阻隔,使内气形成自动的、圆活的循环,对调节全身阴阳平衡、增强生命活力具有深远影响。
3.扁担式:展臂探气,延伸能量场
此式在猴坐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气的运行,并加入了将内气向外延伸的意念。
接续上式,两脚的位置保持不变。两手从头顶的位置缓缓下落,经过胸前,随即从腋下向后穿出。这个穿掌的动作要与身体的动态相配合:当手掌向后穿时,上半身顺势向前弯曲;当手掌穿过背部时,上半身再随之挺直。这个弯曲和挺直的过程,如同一个波浪,能够有效地带动脊柱的活动。
身体挺直的同时,带动两臂向身体两侧水平伸展开去,掌心朝下。最终,整个身体形成一个舒展的“大”字形,仿佛一根扁担。这个姿态极大地伸展了胸廓和肩背部的经络。
定式后,开始进行呼吸和意念的修炼。呼吸方法与“猴坐堂”基本一致,同样是先呼后吸。呼气时,意念引导内气从承浆穴沿任脉下降至丹田。与前式不同的是,此式增加了一个向外的意念:在呼气的同时,两臂的手指尖要微微向外探出,仿佛在试探着触摸远方,心中要想象丹田之气不仅在体内运行,还有一部分能量顺着手臂,通过手指尖向遥远的空间传递出去 。这种意念的延伸,有助于打开人体的能量场,增强与外界环境的能量交换。
吸气时,同样配合提肛动作,意念引导内气从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头顶百会穴。如此反复进行呼气降气、探指放气,吸气提气、升气归顶的循环。练习此式时,常见的错误是手臂伸展时耸肩或身体僵硬,导致气机不畅 。纠正方法是在伸展时,感觉力量是从身体中心向指尖延伸出去的,肩膀要保持下沉。另一个易犯的错误是忽视了身体在穿掌过程中的前屈和后仰,动作变得机械,应体会那种如波浪般起伏的韵律感。
4.斜杈柳:扭转开合,调理侧身经脉
此式分为左右两个对称的动作,通过身体的扭转,着重拉伸和调理身体两侧的经脉,特别是与肝胆相关的经络。
首先是左斜杈柳。在扁担式的基础上,两脚距离不变。以腰部为轴心,身体向左侧转动,同时下盘变为左弓箭步,即左腿弯曲,右腿蹬直。在转体的瞬间,动作是连贯的:右手掌心向内旋转,经过右耳旁向上高高举起,越过头顶,手臂伸直,掌心翻转向上,如托举状;同时,左手掌心向外旋转,经过腋下向后下方伸直,掌心向下,停在左侧臀部的旁边。最终的定式,身体形成一个向左侧扭转的弓步姿态,上下两臂呈反方向的拉伸,对身体的右侧形成强烈的牵拉感。
定式后,呼吸与意念的方法与“猴坐堂”相同。呼气时,气从任脉降入丹田;吸气时,配合提肛,气从督脉升至百会。在这一呼一吸之间,要细心体会身体左转、右臂上举所带来的右侧腰、胁、腹部位的牵拉感和气血流动感。
右斜杈柳的动作与左式完全相同,只是所有方向左右互换。身体向右转,变为右弓箭步,左手上举,右手下按。同样配合任督二脉的呼吸循环。
练习此式时,最常见的错误是转体时以肩代腰,或者弓步不稳,重心偏移 。纠正的关键在于明确转体的动力来自腰胯,而非上半身。弓步要扎实,前腿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要尽力蹬直。另一个错误是上下手臂的伸展不到位,未能形成充分的对拉,应在保持放松的前提下,尽量将手臂向两个相反的方向伸展,以达到最佳的拉伸效果。
5.后折式:开胸纳气,滋养脏腑
此式通过身体的后弯,打开胸腔,并引入了“咽暗气”这一独特的内炼方法。
接续上式,身体从弓步转回正面,双脚恢复平行站立。在转体的同时,两手从身体两侧收回,经过胯旁,再从胸前缓缓向上提起,直至眼前上方。两臂弯曲,呈一个饱满的圆形,双手的虎口要撑圆,两食指的指尖遥遥相对,但不接触。目光则透过双臂形成的圆,注视着两食指尖。随后,以腰为轴,身体微微向后弯曲,形成一个舒适的弧形。
此式的关键在于呼吸之前的“咽暗气”。通常,经过前面几式的练习,口腔内会自然分泌出津液,即口水。传统养生学认为,这种津液是人体精气的体现,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被称为“金津玉液”。所谓“咽暗气”,并非真的咽下一口空气,而是一种意念与动作的结合。具体做法是:将口腔中的津液集中起来,然后用意念想象随着吞咽的动作,咽下的不仅是津液,更有一口无形的“内气”。在做吞咽动作时,将这口津液和意念中的“气”一同缓缓送入腹部。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滋润内脏,补充能量。
完成咽暗气之后,再开始常规的呼吸。呼吸方法依然同前,呼气时气降丹田,吸气时气升百会。在后弯的姿态下进行呼吸,可以使胸腔得到更充分的开合,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同时对任脉形成良好的拉伸。练习时要注意,后弯的幅度应以感觉舒适为度,不可过度强求,以免损伤腰椎。目光注视食指,有助于集中精神,防止心神散乱。
6.千斤坠:引天接地,内外贯通
此式是整套功法中动态幅度最大的一式,它模拟了一个从天空中拽下重物,再从地面提起的完整过程,旨在强化腰肾功能,并实现天地之气的交融。
接续上式,两脚位置不动。两手上举过头,手臂伸直。手掌由原来的两拇指相对,向内旋转,变为两小指相对,手掌呈虎爪形,掌心向上。此时,意念开始发挥作用:想象两手在天空中抓住了一个极重的物体,可以是巨石、大鼎,或是任何有分量感的东西。
然后开始呼气。在呼气的同时,腰部缓缓向下弯曲,手臂也随之下降。这个过程要慢,边弯腰边呼气,感觉自己正在用尽全身力气将那个想象中的重物从高空拽下来。意念上,除了专注于拽物的过程,也要兼顾内气的运行,即想象有一股内气随着身体的下弯和呼气,沿着任脉沉入丹田。当身体弯至极限,两手掌落至双脚面前时,呼气也正好完成。
接着,两手掌向外翻转,掌心朝下,做一个将重物轻轻撒在地上的动作。略作停顿后,动作反转。两手掌心转为向上,做出抓提重物的姿态,意念上想象把刚才那个重物又从地面上提了起来。同时开始吸气,上身也随之缓缓直起。两手如同提着重物一般,经过胸前,再次举过头顶,双臂伸直,最后翻掌,掌心向上,恢复初始的托举姿态。在整个吸气和起身的过 程中,要配合提肛,并意念引导内气从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头顶百会穴。
如此一拽一放、一提一托,循环往复。此式的练习强度较大,初学者常见的错误是弯腰时含胸驼背,或者起立时动作过快,用爆发力而非持续的劲力 。正确的做法是,在整个下弯和起立的过程中,脊柱要尽量保持正直,依靠腰胯的力量来带动。动作要缓慢、均匀,体会那种持续用力的“拙力感”,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要天衣无缝。
7.收功式:引气归元,封藏能量
收功是任何气功练习中都不可或缺的环节,其目的是将通过练习调动起来的能量引导、安抚、封藏于丹田,使身体从动态的修炼状态平稳过渡到日常状态。如果练习后不认真收功,可能导致能量浮于体表或乱窜,引起不适。
当“千斤坠”的动作做到最后一次,双手上举至头顶时,不再进行下一个循环。两手掌心转向下,沿着身体中线,经过胸前,缓缓下按,如同将漂浮的气息抚平、压实,最终收回到身体两侧的胯旁,恢复到自然垂立的状态。
然后,双脚并拢,恢复到预备式的站姿。稍作停顿,感受全身的放松。接着进行三次“起落咽气”。首先,缓缓吸气,在吸气的同时,脚跟轻轻提起,身体向上伸展。然后,呼气,呼气的同时,脚跟缓缓落下,身体下沉,同时配合做一个“咽暗气”的动作,将口腔中的津液连同意念中的气一同咽入腹中。如此反复起落三次。这个动作有助于将上浮的气引导下来,归于下丹田。
全部动作完成后,不要立刻坐下或静止不动。可以随意走动一两分钟,让身体的肌肉和关节得到舒缓。然后,用双手手掌,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轻轻拍打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头、颈、肩、臂、胸、腹、背、腰、腿、脚。拍打的力度由轻到重,以感觉舒适、皮肤微微发热为宜。古代的练习者有时会用装有细沙的布袋进行拍打,可以更深层地刺激肌肉和经络。拍打有助于放松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帮助内气更均匀地分布于全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